“夏至三庚便數伏”,夏至以后氣溫逐漸升高,暑氣越來越重。同時,夏季雨水多,日照后蒸騰蘊結,地表空氣濕度大,氤氳熏蒸,濕氣漸增。暑、濕邪氣在這段時間相互夾雜,達到了鼎盛。因此,三伏天里人們常會有乏力倦怠、昏昏沉沉、不欲飲食、喜食冷飲、口干咽痛、下焦?jié)駸狃W、小便短赤、排便黏膩不爽等不適。 三伏天的“伏”一方面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,另一方面也提醒人們要注意“伏”而避暑、避濕。北京中醫(yī)藥大學東方醫(yī)院骨科主治醫(yī)師韓良、北京中醫(yī)藥大學東方醫(yī)院西院區(qū)婦科住院醫(yī)師易莎提醒大家,三伏天養(yǎng)生應注意以下四點。 ①防寒扶陽 有些人可能會問,冬季天寒地凍,大家都格外注意防寒保暖,但夏季還需要防寒嗎?答案是需要。夏季炎熱,人們特別容易貪涼,如吃冰鎮(zhèn)食物、吹空調、洗冷水澡。這些“痛快一時”的行為會使賊風邪氣趁身體“門戶大開”的時候,潛入四肢經絡,很容易損傷人體陽氣,引發(fā)肩頸疼痛、腰椎病、骨關節(jié)炎、風濕等疾病。 此外,還要防范寒邪直中臟腑,夏季常見因過食冰激凌、涼飲料后引發(fā)的消化不良、胃腸痙攣、腹痛、腹瀉等疾病。這是因為此時脾胃在暑濕最盛的三伏天本就負擔較重,若再過食寒涼,則易出現寒邪直中臟腑傷及脾陽的情況,從而引發(fā)脾胃疾病。 三伏天是自然界陽氣最盛的時候,也是扶助人體陽氣的最佳時機,可趁勢驅趕體內存留的寒邪。韓良介紹,若寒邪留滯肺經,則冬季易發(fā)哮喘、感冒、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;若寒邪留滯關節(jié),則導致關節(jié)拘攣疼痛,怕風怕冷;若寒邪留滯腎經,女性易子宮寒凝、痛經不孕、月經不調,男子易陽氣不升、腰膝萎軟、小便淋漓不盡。 膝關節(jié)、小腿、手腳冷痛的人群可以在早上5~9點太陽上升的過程中,曬曬大椎穴(位于頸部,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)、足三里(位于小腿外側,外膝眼下3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)、膝蓋等部位;也可按揉中脘(位于人體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當臍中上4寸),拍打腰帶附近的帶脈,起到疏經通絡的作用;也可以咨詢專業(yè)醫(yī)師,選擇一些溫陽散寒的藥物,貼敷于適合的經絡穴位。 此外,民間素有“六月的羊肉賽人參”“冬吃蘿卜夏吃姜”的說法。易莎指出,伏天吃羊肉可以起到以熱逼寒、發(fā)汗排毒等作用;生姜性辛溫,有溫中散寒、化痰止咳、和胃止嘔的功效,是夏季培補陽氣的好食材。易莎介紹,三伏天可以多喝一些姜棗茶。取姜三片、大棗三顆、紅糖適量,煮沸,代茶飲即可。 ②健脾祛濕 古人云“長夏多生濕病”,是因為濕易困脾,長夏季節(jié)又與五臟之脾相應,所以夏天易患脾經相關疾病。脾為后天之本,主運化水谷、推動精氣疏布四肢,其生理特點是居中央而灌溉四方,喜燥惡濕。脾若被濕邪所困就會氣機凝滯,血行不暢,氣血不能疏布四肢,則見乏力倦怠、不思飲食、小腹脹滿、二便黏膩等不適癥狀。 易莎建議,可在每天睡前1小時,用熱水泡腳20分鐘,使身體微微汗出。這樣可以很好地刺激足部經絡,起到健脾祛濕、通經利水、緩解疲勞的作用。飲食要盡量清淡,少飲酒、少油膩。酒精、肥肉、甜膩的食物等肥甘厚味在消化吸收過程中特別容易耗傷脾氣,脾氣不足則更易被濕邪侵襲。 ③固護陰液 夏季養(yǎng)生重在養(yǎng)心,“汗為心之液”,三伏天陽氣熾盛,易灼陰液,人體水液津精均容易耗散,易損傷心氣。三伏天一定要注意固護陰液。 韓良介紹,可多食用一些清潤多汁的蔬菜水果,比如西紅柿、黃瓜、冬瓜、苦瓜、西瓜。吃西瓜的時候別丟掉西瓜皮,古人稱其為西瓜翠衣,是解暑滋陰的佳品,可做成西瓜翠衣湯,取西瓜翠衣200g,洗凈、切斷,放入鍋內,加入冰糖適量,加水煮沸15分鐘,即可飲用。此外,多吃酸味食物可以生津解渴,如檸檬、菠蘿、獼猴桃、山楂等。如有口苦、咽痛、口舌生瘡等癥狀,可以用一款祛濕保健茶來解決,包含金銀花、桔梗、茯苓、陳皮各6g,煮水代茶飲。此茶有理氣清熱、滋陰解暑、健脾除濕的作用。此外,易莎建議,應避免熬夜,舒緩情緒,心態(tài)放平和,以免肝火內動或耗傷陰血。 ④防暑降溫 暑邪與心經相對應,具有炎熱升散、易攜濕邪的特點。暑氣太過易誘發(fā)心悸、胸悶、心慌、心律不齊、高血壓等病癥。 韓良給大家推薦了一款“避暑神湯”——三豆湯。取赤小豆、綠豆、黑豆各20g,洗凈浸泡2小時后,加入適量清水,大火煮滾后轉小火慢煮1小時,豆子開花后也放入適量的冰糖,繼續(xù)煮5分鐘即可,可一周喝兩次。三豆湯解暑、清熱,是夏季防暑降溫佳品。 此外,韓良提醒,中午陽光最盛的時候盡量減少活動,勞作運動盡可能避開11~13點午時時段,更不要進行爬山跑步等劇烈戶外運動,可選擇室內游泳,或在早晚涼爽時騎車、散步、慢跑。...
今天7月7日,小暑,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之第十一個節(jié)氣。暑,是炎熱的意思,小暑為小熱,還不十分熱。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(jié),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(jié)氣大暑,民間有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之說。小暑開始進入伏天,所謂“熱在三伏”,三伏天通常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,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時段。 在過去我國南方地區(qū)民間有小暑“食新”習俗,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,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,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,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。在北方地區(qū)有頭伏吃餃子的傳統,伏日人們食欲不振,往往比常日消瘦,俗謂之苦夏,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,且餃子的外形像元寶,有“元寶藏福”的意思,吃餃子象征著福氣滿滿。 1、避暑避濕 俗話說,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。此時,易感受暑熱、暑濕之邪,由于出汗多,耗氣傷津,容易出現周身乏力、脾胃不和等癥狀。因此,在小暑時節(jié)的養(yǎng)生要注意兩個點:解暑、養(yǎng)心。要保持溫度適宜。暑天要避開太陽直射、避免高溫活動,可以適當開空調,26℃~27℃為宜;也可以增加沐浴的次數,參加游泳等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緩解暑濕、暑熱。另外,在飲食方面應多吃一些解暑、健脾的食物,比如用荷葉、蓮子、薏苡仁等煲湯或粥,祛濕解暑,可以說非常適合此節(jié)氣食用。可以適量多吃些瓜果。俗話說:“春吃芽,夏吃瓜?!惫瞎惡扛撸奶煲壮龊梗粌H能補充我們消耗掉的水分,還可以補充維生素。 提醒:食用瓜果時,脾胃虛寒的人群要多多注意。 2、小暑養(yǎng)心 中醫(yī)講“夏養(yǎng)心”。夏季炎熱,人們常常會覺得心煩不得眠、燥熱、手心熱等等,要注重靜心、養(yǎng)心。小暑養(yǎng)心紅色食物最適當。紅豆富含鐵質,不僅利水消腫,還非常適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,有行氣補血之功效。 因天氣炎熱,血管擴張,小暑節(jié)氣前后老年人容易出現體位改變時血壓波動,在床上或蹲坐時血壓是較為平穩(wěn)的,但若起立過快,會導致頭部血壓銳減,從而導致身體不適,頭暈,甚至摔倒。所以在起床、蹲坐起立時不要著急,最好能夠活動一下四肢,不需要時間太長,半分鐘即可,然后慢慢起身,從躺到坐,從坐到站或從蹲到站,從站到走,都最好間隔1分鐘以上。 梳五經: 用手指梳頭3次~5次,每次不少于3分鐘~5分鐘,晚上睡前最好再做3次。 中醫(yī)認為,頭為“諸陽之首”,梳頭“拿五經”可以刺激頭部的穴位,起到疏通經絡,調節(jié)神經功能,還能預防失眠、眩暈、心悸等,做完非常舒服。 3、飲食忌貪涼 小暑時節(jié)氣候悶熱,脾胃功能減弱,加上貪食生冷食物,人們更容易出現吐瀉、消化不良等不適。 少食冷飲 飲食上不能貪涼,越熱越要喝溫水,飯后吃冷飲尤其傷脾胃。消暑可以選擇白扁豆、薏米、西瓜、黃瓜等食物,還需佐以蔥姜蒜、香菜、韭菜等辛溫之物。 清熱淡補 中醫(yī)講,小暑屬長夏,水氣上升,要注意清熱解暑,健脾利濕,飲食以淡補為主。少食油膩、辛辣的食物,可適量吃些藕,有利于除煩安眠。將鮮藕用小火煨爛,切片后加適量蜂蜜食用,有助于改善因暑熱導致的失眠。也可將鮮藕切片,佐以小蔥清炒,味道爽口,同樣也有降暑效果。 4、戒驕戒躁 午間補覺 小暑時節(jié)之后,天氣日漸炎熱,容易讓人們焦躁、缺乏精神。此時一定要學會穩(wěn)定情緒,并且以靜坐、補充睡眠等方式來調節(jié),心臟機能養(yǎng)護尤為重要,應保持心情舒暢,和緩氣血 。夏季心火旺,加上天熱出汗多,而汗為心之液,使心臟負擔加重,一定要給心臟休息的時間。 夏季晝長夜短,夜間睡眠時間少,適當午睡是對精力和體力的補充。建議23點前入睡,晨練不要太早,以免影響休息。對于體虛、睡眠不好、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來說,應該格外注意給自己創(chuàng)造一個舒適休息的環(huán)境,避免意外事件的發(fā)生。 由于天熱引起的心煩意燥、晚上易醒、失眠等問題,大家可以在日常飲食搭配中加點浮小麥、酸棗仁和百合,三味藥食同源的食物皆有寧心安神的功效,尤其適合小暑時節(jié)。 5、運動宜緩 注意防曬 中醫(yī)認為,汗為津液所化,津和血為同源?,F代人大汗淋漓的爆汗運動是對身體的無形傷害,時間久了會出現無精打采、乏力,甚至心慌等問題。在氣候炎熱的小暑,運動宜緩不宜劇烈,避免運動量過大、時間過長,更不能揮汗如雨。建議選擇舒緩的運動或練習一些中醫(yī)傳統保健功法,如快走、慢跑、打太極拳、做八段錦等都可以。 此外,夏季中午氣溫最高,陽氣最盛,建議大家午間不要在烈日下長時間活動,并盡量減少外出,及時補充水分,以免津液大量流失而出現身體不適。此時天氣紫外線很強,要注意防曬,紫外線是加劇皮膚衰老的“第一殺手”。 要做好物理防曬,同時結合化學防曬,比如遮陽傘、防曬衣、防曬霜等。也可以帶上太陽鏡,防止陽光太強刺傷眼睛。家里可備藿香正氣口服液等防治中暑,但在開車的情況下,要注意選擇不含酒精的。 小暑吃什么 1、蓮藕 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,有“小暑吃藕”的習慣。生蓮藕性寒、味甘,無毒。熟藕性溫、味甘,亦無毒。中醫(yī)稱其:“主補中養(yǎng)神,益氣力”,認為藕有清熱涼血、生津潤肺等功效。 《本草綱目》中說:蓮藕是“靈根”,具有健脾養(yǎng)胃、清熱安神的作用。夏季正是吃蓮藕的好時節(jié)?!按鬅崽臁?,人們容易煩躁、犯困、沒精神,可以來份蓮藕,比如涼拌藕片,能清熱、除煩。 蓮藕有大量碳水,富含鈣磷鐵鉀、多種維生素,但是蓮藕富含膳食纖維,大病初愈后腹脹者不宜過早食用。 2、黃鱔 俗話說:小暑黃鱔賽人參。 黃鱔食療價值很高,有補中益氣、明目、解毒、通脈絡、除風濕、強筋骨、止痔血的作用。黃鱔性微溫,有一定的補益作用,但感冒未痊愈或陰虛內熱者不宜食黃鱔。 3、綠豆芽 綠豆芽性涼、味甘,入肝、腎、胃、三焦經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解酒毒、熱毒、利三焦?!辈粌H能清暑熱、通經脈、解諸毒,還能補腎、利尿、消腫、滋陰壯陽。 4、荷葉粥 中醫(yī)認為,荷葉性平,味苦、澀,歸肝、脾、胃經,有清暑化濕、升陽、涼血止血的功效。但虛弱者不宜食用荷葉;貧血、低血糖者及孕婦、哺乳期女性不可食用荷葉。 5、瓜果里的瀉火經 黃瓜:利水 黃瓜能生津止渴,清熱利水,生吃具有控血脂,美白肌膚的功效,但脾胃寒的人最好熟吃。 冬瓜:益壽 冬瓜有抗衰老、減肥降脂、延年益壽的功效。它還是典型的高鉀低鈉型蔬菜,對高血壓、腎病患者大有裨益。 南瓜:滋補 南瓜滋脾胃補中氣,是一年四季都可食用的溫補食材。體質虛寒的人可多吃,但常腹脹的人少吃。 絲瓜:健脾 絲瓜味甘性涼,能清熱利濕、涼血、化痰、止血,有助于順氣健脾、化痰止咳,但胃腸寒的人少吃。 苦瓜:瀉火 苦瓜清熱瀉火、利尿活血,還能增進食欲、健脾開胃??喙现羞€有豐富的維生素C,能預防壞血病、提高機體抵抗力。但其性寒涼,孕婦和脾胃虛寒的人少吃,禁生食。...